商银资讯
工信部:中国呼吸机境内外供应达2.9万、1.8万台,周产2200台满足全球需求不现实
工信部 | 来源:工信部 浏览次数:1103
摘要:

在4月8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陈克龙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国呼吸机主要生产企业累计向全国供应各类呼吸机2.9万余台,其中向湖北供应近1.8万台,含有创呼吸机3000余台;向国外供应的呼吸机达到近1.8万台,其中有创呼吸机达到4000余台。

  在4月8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陈克龙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国呼吸机主要生产企业累计向全国供应各类呼吸机2.9万余台,其中向湖北供应近1.8万台,含有创呼吸机3000余台;向国外供应的呼吸机达到近1.8万台,其中有创呼吸机达到4000余台。

  他指出,目前,中国呼吸机生产企业都在加班加点,千方百计为全球抗疫提供产品,并按照市场化的原则,与国际上各采购方进行商务洽谈。

  但他强调,各界对中国的呼吸机的产能要有清醒准确的认识:在关键零部件保障供应情况下,中国有创呼吸机的周产能约2200台,产能不足全球的1/5,想完全满足全球疫情防控的需求是不现实的。

  此外,中国呼吸机等高端医疗装备还面临着海外零部件断供的风险,为此工信部正深入梳理医疗装备的短板,研究采取措施,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零部件和装备瓶颈,加快补齐中国高端医疗装备的短板。

  满足全球需求并不现实

  呼吸机是用于辅助和控制患者呼吸的医疗装备,一般分为有创和无创两种,其中,有创呼吸机一般用于重度呼吸衰竭患者的救治。

  发布会上,陈克龙指出,此次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主要呼吸机生产企业在春节期间紧急复工,一直在全力生产供应。截至目前,主要生产企业累计向全国供应各类呼吸机2.9万余台,其中向湖北供应近1.8万台,含有创呼吸机3000余台。据工信部向主要生产企业了解,目前向国外供应的呼吸机达到近1.8万台,其中有创呼吸机达到4000余台。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随着国外疫情的蔓延,海外对有创呼吸机的需求急剧增长,有创呼吸机成为最紧缺的医疗物资之一。

  陈克龙表示,为了给国际社会抗击疫情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一方面,中国积极推动国内企业加快生产,提升产能,帮助解决整机和配套企业生产中出现的原料、用工等问题。近期,工信部协调了6个省市的呼吸机生产配套企业强化零部件的供应保障。

  另一方面,中国还督促企业抓好质量管控,引导企业严格对照中国和出口国家的标准组织生产,保障产品质量。“目前,中国呼吸机生产企业都在加班加点,千方百计为全球抗疫提供产品支持,并按照市场化的原则,与国际上各采购方进行商务洽谈。”

  陈克龙强调,社会各界对中国的呼吸机的生产能力要有清醒准确的认识。他指出,在关键零部件保障供应情况下,中国有创呼吸机的周产能约2200台,产能不足全球的1/5,想完全满足全球疫情防控的需求是不现实的。

  另外,他指出,有创呼吸机是高端医疗装备,设计、生产和临床验证,都必须经国内外医用安全和标准严格准入和认证,周期很长。呼吸机主要零部件的供应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随着疫情蔓延,零部件已经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因此,在疫情影响下,通过扩产转产实现大规模增产,短期看基本不可能,长期也有困难。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此前介绍,目前,中国创呼吸机生产企业共有21家,其中8家的主要产品(周产能约2200台)取得了欧盟强制性CE认证,约占全球产能五分之一。截止3月30日已签订单量约2万台,同时,每天还有大量的国际意向订单在洽谈。

  关键核心技术、零部件亟需补短板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海外疫情的蔓延,中国呼吸机等高端医疗装备还面临着海外零部件断供的风险。

  陈克龙介绍,医疗装备产品品种多、产业链长、技术含量高、国际化发展程度高,2019年,全行业实现营业收入约3170亿元,超声治疗、PET/CT等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深圳迈瑞、山东新华、北京乐普等企业进入全球医疗器械行业50强。

  而据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统计,此次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医疗装备生产企业已经累计向全国提供医疗装备11.5万余台,其中向湖北提供超过38种7万余台的装备,其中心电监护仪、血液透析机、血气分析仪等大部分医疗装备满足了疫情防控、患者救治的需要。

  但是,陈克龙强调,在此过程中也凸显了行业发展存在的短板和弱项,如ECMO等高端医疗装备,国内企业无法生产,有创呼吸机等供给不足,部分产品性能有待提升,标准体系尚不健全等。

  他表示,中国明确提出要加快补齐高端医疗装备短板,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技术装备瓶颈,实现高端医疗装备自主可控。工信部正在组织医疗卫生、医疗装备等领域的专家深入梳理医疗装备的短板弱项,研究采取切实管用的措施,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零部件和装备瓶颈,加快补齐中国高端医疗装备的短板。

特别声明:
转载上述内容请注明出处并加链接。上述内容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的观点,与中国电子商会官网的立场无关。如有任何疑问或了解更多,请与我们联系。电话:4008 900 668 邮箱:service@cecc.org.cn

中国电子商会 China Electronics Chamber of Commerce
京ICP备13044805号
电话:010-68256762  E-mail:service@cecc.org.cn
Copyright CECC.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博兴六路17号院1号楼3层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55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