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提出“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新基建”成为广受社会关注的热词。产业界、资本市场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期待“新基建”成为有效带动经济发展的龙头,助力中国经济走出疫情冲击,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那么,“新基建”新在哪里?刚刚经历全力支援抗疫、率先复工复产的中央企业,作为中国经济“顶梁柱”的中央企业,如何在“新基建”中担当作为?
中央企业已经迅速行动,早着手、早规划、早投入、早研发、早建设,发挥产业链主力军优势,用投资驱动和硬核科技领跑“新基建”,努力做好“新基建”产业链的投资者、研发者和建设者,以“新基建”升级“新消费”,形成增长新动力,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新基建”受关注,并非始于今年。
事实上,早在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明确了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作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3个月后的2019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加快5G商用步伐和IPv6(互联网协议第6版)规模部署,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融合应用”。
传统基础设施,主要包括铁路、公路、机场、桥梁等。这一领域,中国相对完善,但仍存短板。
新型基础设施,一般认为包括 5G、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领域。这些领域,中国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区别于传统基建,“新基建”更加注重数字化、智能化等硬核科技。
不难发现,推进“新基建”,是2019年以来的明确方向。今年初,在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下,“新基建”被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加速推进成为必然。
作为重要的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新基建”一头连着巨大的投资与需求,一头牵着不断升级的强大消费市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仅就5G网络建设来说,通过培育繁荣的互联网经济、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新技术产业,就将间接带动数十万亿元的经济总产出,为抢占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高点奠定坚实的基础。
投资拉动:5G、特高压建设领衔,大手笔提速“新基建”
近日,三大电信央企和铁塔公司都表示,今年将积极加快5G建设,为实现网络强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一时间,5G成为了“新基建”的“领头羊”。
据GSMA移动智库日前发布的《中国移动经济发展报告2020》预测,到2025年,中国5G用户的渗透率将增至近50%,与韩国、日本和美国等其他主要5G市场相当。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预测,到2025年5G网络建设投资累计将达到1.2万亿元,5G网络建设还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以及各行业应用投资,预计到2025年将累计带动超过3.5万亿元投资。
3月6日,中国移动启动今年5G二期无线网主设备采购。数据显示,截至2月底,中国移动5G基站数已经超过8万个,5G套餐用户数已达1000万。今年保持“建设30万个5G基站,5G网络覆盖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的目标。
5G正在成为我们生活中新的基础设施,它的未来已经清晰可见。
事实上,未来已来。
在这次抗击疫情中,以5G、无人机、机器人(14.460, 0.03, 0.21%)、3D打印等为代表的央企 “黑科技”,已在助力疫情防控中大显身手,大国重器走上抗疫战场,赢得海内外广泛关注与好评。
在以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等通信企业打造的5G网络环境下,在武汉,5G远程医疗系统让北京的专家跨越1200公里,与“战疫”前线的临床医生实现“面对面”高清救治指导;在方舱医院,医护人员用可穿戴设备连接5G无线网络进行生理参数的采集。中国移动“5G+无人防疫车”智慧机器人在开展智慧消毒、医卫服务,携手合作伙伴部署基于5G通信技术的医用测温巡逻机器人综合运用物联网、机器视觉、生物识别、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集成各种环境感知传感器,可广泛用于车站、广场、商圈、医院、学校、社区及重点单位等场所。
……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表示,中国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技术,进行网上远程诊疗,做法简便高效。BBC报道称,“在与新冠病毒抗击的战斗中,中国部署了消毒机器人、智能头盔、配备热像仪的无人机和先进的面部识别软件。”在抗击此次疫情中,中国及时开发新应用程序, 5G和信息化手段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在这场疫情中,央企大数据和信息化手段助力疫情防控,发挥了出乎意料的作用和效果,为其他国家疫情防控和公共医疗设施运用提供了有力借鉴,也为今后我国高科技应用于公共卫生设施、更好地救治病人提供了科技范本。
特高压,作为“新基建”七大领域之一,表明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提质振兴的主攻方向,具有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等优势。
举例来看,2月28日开工的陕北—湖北的±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是今年国家电网公司首个新开工的特高压工程,其总投资金额185亿元,预计可直接带动设备生产规模约120亿元,带动电源等相关产业投资超过700亿元,增加就业岗位超过40000个。
由此可见,特高压作为“新基建”的重头戏,具有长期竞争力,是为未来谋。据悉,继特高压后,国家电网还将加快另一“新基建”领域——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建设速度。国家电网3月18日提出,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特高压发展、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方面持续发力。有专家预测,未来10年,全国预计将形成1.02万亿元的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市场。
创新驱动:大数据、轨道交通技术研发,数字化提质“新基建”
疫情期间,中国电科迅速组建200余人的大数据攻关团队,火速研发并上线了“一网畅行”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大数据系统。该系统采用传染病动力学大数据模型和时间序列预测模型,2月6日起,对全国11个重点省和16个重点市未来十天的确诊病例进行预测,结果显示提前三天的平均预测误差仅为0.81%。
国网电商研发的企业复工复产供需对接平台,则是破解了广大企业复工复产过程中的物资供需不匹配、信息不对称的难题。
“这里汇集了全国范围内许多企业的供需信息,不管是采购紧缺物资,还是销售设备材料,都可以方便地找到合作伙伴,真是我们中小企业复工复产的好帮手。”3月3日,通过国网电商公司建设运营的企业复工复产供需对接平台寻找到熔喷布货源,并与对方确定采购协议的北京晟睿联创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华平连连称赞。
企业复工复产供需对接平台为企业提供供需信息发布、货源及服务信息展示、供求信息撮合对接等服务,全面助力防疫防护物资生产供应和企业复工复产。截至目前,供需对接平台已发布5300余家企业的供需信息6000余条,平台访问量561.9万次,达成合作金额42亿元,切实促进了疫情期间企业有序复工复产,取得良好成效。
“供需对接平台”只是央企运用互联网“数字化”服务供需双方的一个案例。
招商局集团在招商港口(13.680, 0.22, 1.63%)利用区块链、大数据等各项新技术,为单证无纸化和电子化流转、闸口自动化等业务创新场景搭建了统一的数字化应用平台,即招商ePort。疫情期间,招商ePort大展身手,为港口生态圈内各单位和用户提供24小时在线通关、物流等服务,不断提升作业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极大地减少了线下接触,为复工复产各项业务办理筑起安全防线。
中国中车(6.330, 0.14, 2.26%)正在强力推进智能化技术应用研发力度,这将对“新基建”中的高铁轨交领域向数字化制造和创新驱动转型产生变革作用。
中车株机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周清和表示,该模式将引导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生产模式变革,加快整个行业向数字化制造和创新驱动转型。
产业链带动:物联网、云计算建设紧锣密鼓,智能化提效“新基建”
业内专家分析指出:从产业链来看,前文提及特高压产业链包括电源、电工装备、用能设备、原材料等,产业链长而且环环相扣,带动力极强。前文提及的5G产业链则覆盖更广,上游产业主要包括芯片、光器件、射频器件,中游产业主要包括基站、传输设备、基站天线;下游产业主要包括运营商市场和终端设备市场,尤其是5G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的结合,带来更加丰富的应用场景,比如无人驾驶、智慧城市、物联网、智能医疗等,将给生活带来更多便利。
在南京国电南自(6.060, 0.16, 2.71%)自动化有限公司车间,一辆辆智能物流小车在厂房之间穿梭,运输物料。一只六轴的机械手正在筛选不同继电器的启动电压,动作麻利。“原先这是四个人干的活,现在一只机械手就全部搞定。”工作人员说。
中国华电下属的高端制造公司——国电南自智能工厂全面投产后,总体生产效率将提高42.48%,可以减少当前的人力资源成本32%,质量一次通过率提高13.25%,能耗减低8%。
中国石油(4.910, 0.03, 0.61%)长庆油田目前已建成我国规模最大的油气生产物联网系统,油田覆盖率94.4%,气田覆盖率100%,油气水井上线率96%,构成“长庆数据湖”的基础数据。基于此,长庆油田通过智能化生产指挥系统,及时收集、跟踪协调每日疫情影响产量的情况,24小时实时监控公司油气产量、销量、产能建设、生产辅助等重点生产信息,实现生产运行高效指挥、智能调度、信息共享,部门联动。目前,长庆油田生产一线无人值守站覆盖率50%以上,气田无人值守站覆盖率80%。
在重庆大足,由通用技术集团中国汽研(8.290, 0.11, 1.34%)全资建设的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基地,作为西南地区面积最大的智能网联汽车综合测试评价基地,基地道路区域内建设有智能信号控制系统、V2X通信系统、智能路灯控制系统、可升降限高设备等,可满足当前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的技术规范和场地测试要求,可满足55吨以内的所有道路运输车型的试验需求。
中建六局承建的抚州云计算数据中心二期土建工程项目一片热火朝天,项目于2020年2月20日正式复工,总建筑面积约3.6万平方米。该项目建成之后将拥有4092个机柜,满足国际T3+、国标A级数据中心建设标准,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成为江西省唯一一家特色系列的示范基地。
研发,投资,建设,还有更多的中央企业正在布局发力“新基建”。随着时间推移,央企在“新基建”中会有更多更好的表现,更好地服务于高质量工业化、高质量城镇化,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于我国的经济高质量发展。
特别声明:
转载上述内容请注明出处并加链接。上述内容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的观点,与中国电子商会官网的立场无关。如有任何疑问或了解更多,请与我们联系。电话:4008 900 668 邮箱:service@cec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