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动态
计算机发展如何冲破“天花板”
中国经济网 | 来源:中国经济网 浏览次数:781
摘要:

计算机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驱动力。毫不夸张地说,当今世界谁的计算能力强,谁就能引领人类未来发展潮流。

  图为“2019世界计算机大会”会场外景。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谢 瑶摄

  计算机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驱动力。毫不夸张地说,当今世界谁的计算能力强,谁就能引领人类未来发展潮流。

  当前,我国计算机产业规模虽然位居世界第一,但产销已经接近“天花板”。因此,未来一方面要加大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投入和研发力度,一方面要搭建像世界计算机大会这样的交流平台,汇聚全球智慧,共谋长远发展,为行业进一步突破瓶颈、打开市场提供支撑——

  9月9日至11日,备受瞩目的“2019世界计算机大会”在湖南长沙隆重召开。此次会议经国务院批准,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举办,旨在为计算机产业搭建一个国际交流平台,碰撞思想、凝聚共识、深化合作,推动全球计算机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华为、腾讯、惠普、戴尔等全球计算机行业代表聚首计算机大会,聚焦计算机生态、计算机未来、网络安全、人机连接、AI算法、新型计算等领域,碰撞思想、探讨未来。

  “十字路口”迎接机遇挑战

  计算力就是生产力。如今的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计算机制造基地,计算机产业规模居世界首位。2018年我国计算机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5万亿元,同比增长8.7%。微型计算机产量3.1亿台,其中笔记本电脑产量1.7亿台。服务器产量继续快速增长,2018年达到了295.2万台,同比增长34.6%。联想、华为、浪潮等国产品牌在笔记本电脑、服务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稳步提升。

  但是,不可否认,我国虽是计算机大国,却还不是计算机强国,高端芯片、自主操作系统等“卡脖子”问题依然突出,在尖端前沿领域与世界“领跑者”还有较大差距,受制于人的局面短期内还无法彻底改变,亟待实现从“大”到“强”的转变。

  当前,全球计算机产业也正处于发展的“十字路口”。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司长乔跃山在大会上表示,当前计算机行业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一方面,传统计算机产销接近“天花板”;另一方面,量子计算、类脑计算等新型计算技术相继涌现。

  国际市场咨询机构Gartner近期公布的数据也印证了行业发展现状,2019年第一季度全球个人电脑出货量为5850万台,比去年同期下降4.6%,可见传统计算机市场面临着不小压力。对此,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文强表示,今天的计算机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个人电脑,新时代的计算机正在朝着超高速、超小型、并行处理、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在计算机制造和计算技术方面攻坚克难、后来居上。引领未来计算机智能化发展,着力解决计算机感知能力、自然语言处理能力、人工智能思考和判断能力的提升。化危为机,将计算机产业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算力突破打开发展空间

  纵观全球计算机技术的演变,从超级计算到人工智能,从智能驾驶到智能制造,每次计算机算力能力的突破,都带动了一系列产业的发展和衍生,算力与技术的升级带动不少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比如,享誉全球的中国高铁就是计算机技术应用的经典案例。中国高铁为何能在草原、雪原、高原、荒漠和戈壁风驰电掣?计算机技术及其深度应用功不可没。依托超强的计算能力、海量案例“大数据”、不断升级的硬件和软件,我国不仅能解决高铁在本国复杂地质、气候条件和超高运行负荷下的列车控制,还能为世界提供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互联互通的经验。

  再如“玩转”计算机能力的国防科技大学,不仅在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学科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而且研发的“天河”“银河”系列超级计算机运算速度位居全球前列,其中“天河”曾6次夺得全球超级计算机运算速度最快的桂冠,让中国超算技术跻身世界前列。

  此外,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学军认为,未来要计算万物,就需要传统的计算机操作系统、芯片取得突破。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都有各自的操作系统,未来社会将进入机器人时代,需要提高计算能力匹配相应的操作系统。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基础算力不断提高,人工智能和其他科学技术的交叉融合将带来“机器人革命”,并使计算机产业再上台阶,基于高效算法的机器人操作系统将成为“机器人革命”的引擎,成为机器人实现自主行为、群体协同和人机共融的关键。

  由此可见,在新型计算技术大幅提升计算水平的同时,其他新兴行业的衍生和发展将成为计算机产业突破“天花板”的有效路径。在迎接新型计算技术的产业升级过程中,我国计算机产业将与其他相关行业一起打开新的市场空间。

特别声明:
转载上述内容请注明出处并加链接。上述内容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的观点,与中国电子商会官网的立场无关。如有任何疑问或了解更多,请与我们联系。电话:4008 900 668 邮箱:service@cecc.org.cn

中国电子商会 China Electronics Chamber of Commerce
京ICP备13044805号
电话:010-68256762  E-mail:service@cecc.org.cn
Copyright CECC.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博兴六路17号院1号楼3层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55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