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忘记带钱包,“刷脸”就能取现和支付;网购的物品,“刷脸”便可以开箱取货;上下班挤地铁,“刷脸”就可以顺利过安检……这样的场景已经开始在部分城市落地,同时也成为了人工智能改造生活的鲜活案例。
在产业智能化的大背景下,人脸识别+AI的商业化必然是业界关注的焦点。而AI技术能否普适更多的生活场景,经过行业智能改造后,人脸识别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提升?5月23日,虹软在成都对外发布了Arc FaceGo人脸识别应用套件、IR活体检测等多款产品,展示了其AI开放平台的快速产品化能力。
目前,市面上加载人工智能的人脸识别技术也正处于爆发阶段。以百度为例,此前就宣布大幅调整人脸识别商用接口模式。对于人脸应用并发量不高的中小企业,基本免费配置。百度AI技术生态部总经理喻友平曾表示,百度希望把人脸识别等看起来非常高大上、非常高深的技术真正平民化,让所有的合作伙伴都能用上它,进而做出更多产品和创新。
此外,以商汤、旷世等为代表的公司在下游产业链上,也纷纷瞄准人脸识别商用市场。前者在开发出超轻薄设计的新一代SensePass工业级可视人脸识别门禁机,支持2万离线人脸库及0.3秒快速识别;后者在也在智能手机3D人脸识、抓逃、楼宇人脸识别门禁等领域与友商展开激烈角逐。
虹软副总裁祝丽蓉表示,中小企业在落地AI时,更侧重应用层及商业逻辑,对研发基础核心算法迫切需要外部赋能。而通过原始积累的大量原创的视觉AI底层算法,开发出来的产品将有助于开发者快速完成硬件选型、编程开发,降低研发与测试阶段的成本,支撑AI商业化落地创新。
“随着人工智能的逐渐成熟,它的核心焦点已从此前的技术、资本,开始转向产业化落地之上。”
西南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李天瑞认为,AI要发挥真正的商业价值,就需要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就目前来看,视觉就具备人工智能落地商业场景的基本要素,视觉生态具备等大量数据,为人工智能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际上,越来越多AI产品逐渐商业化落地,人工智能应用极其广阔的特性开始逐渐显露。有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有1175亿美元,2019年规模预计将达1900亿美元,并仍保持60%的高速增长。人脸识别是目前商业应用最成熟、最广泛的人工智能技术之一,自然成为了各开发者、企业接入AI能力的首选。
业内人士认为,“人脸识别+AI”的市场正在探索中开启,未来伴随5 G商用的落地,凭借人工智能视觉场景的广泛运用,计算机视觉将有望发展成为智能时代的标配。但就目前发展现状,整个市场仍需强大的推力,来突破人脸识别在智能技术和市场应用之间的阻隔,以普适更多的未来生活场景。
特别声明:
转载上述内容请注明出处并加链接。上述内容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的观点,与中国电子商会官网的立场无关。如有任何疑问或了解更多,请与我们联系。电话:4008 900 668 邮箱:service@cecc.org.cn
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加速发展,智能手机正在拥抱这一新机遇。苹果、三星、华为、荣耀、vivo、OPPO、小米、魅族等企业纷纷布局AI(人工智能)手机,推动AI技术在手机行业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2024-03-20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人工智能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量,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我们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必须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应用场景丰富的独特优势,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学技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应用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2024-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