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动态
凛冬已至,空气净化器行业能否迎来“下一春”?
陆刃波 | 来源:陆刃波 浏览次数:779
摘要:

有数据显示,空气净化器在2017年第四季度的销售额同比下滑24.9%,2018年上半年零售额为58亿元,同比下滑29.5%。

供暖季到来,雾霾也跟着卷土重来,华北地区API一度冲破300,达到重度污染级别,一些身在北京等地的朋友还纷纷在朋友圈晒出“雾蒙蒙”的外景自拍。不过今年与以往不同,即便是在冬季的销售旺季,大多数空气净化器品牌也都“安静”了不少,既少了触目惊心的健康警示,也少了神乎其神的产品炫技。事实上,最近两年的空气净化器行业确实有点消沉。有数据显示,空气净化器在2017年第四季度的销售额同比下滑24.9%,2018年上半年零售额为58亿元,同比下滑29.5%。

如果单单看这个数字,恐怕很多人都会得出结论,空气净化器行业要“凉”了。然而事实却相反,不仅行业的热度未减,而且还延伸出新的发展趋势,即品牌的集中化、产品的细分化以及外资品牌的加大投入。

先说第一点。过去在高毛利率下,空气净化器市场涌入了大量的“玩家”,结果就是品牌鱼龙混杂,产品良莠不齐。有统计显示,我国空气净化器市场每年约有500万台的销售量,而其中大约30%产品不合格。国家质检总局数据也显示,2017年4月至10月,抽查的进口空气净化器73个批次中,不合格的达28个,不合格检出率高达38.4%。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市场增速放缓,最先“跑掉”和“死掉”的往往也是捞快钱的企业,剩下的多是研发实力强、品质有保障的大品牌。

然后说产品的细分化。在结束了非理性的疯狂增长后,很多空气净化器企业已经开始了对产品结构的调整,从过去依靠“雾霾经济”,到现在提供一整套的健康空气解决方案。例如海尔推出的氨基酸除甲醛空气净化器、A.O.史密斯的甲醛数字显示功能、戴森的空气净化暖风扇、松下搭载空气净化功能的健康空调等等,产品的功能更是覆盖了除PM2.5、除异味、除菌等多个方面,使空气净化器市场在不断扩容的同时,更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最后把目光放在外资品牌身上。随着中国消费升级,很多外资品牌都看到了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在厨房电器领域,这一趋势尤其明显,从嘉格纳到美诺,再到AEG,这些堪称“奢侈品”的外资品牌相机进驻中国市场,如果没有真金白银的诱惑,恐怕他们也不会这么大费周折。同样的景象如今也在空气净化器市场上演,来自欧洲、韩国等国家的品牌都瞄准了国内的高端用户。道理也很简单,这些大品牌不急于捞快钱,它们是在“放长线钓大鱼”,中国空气净化器普及率还不到5%,未来还大有可为。

笔者认为,关于空气净化器行业的悲观论调不妨暂时放一放。客观来看,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以及消费能力增长,与健康相关的产业应该说绝对不会衰落。准入门槛抬高以及利润率下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让企业的日子不那么好过,但同时也起到了优币驱逐劣币的作用,使得那些仅仅依靠促销、炒概念的品牌逐渐消失。

特别声明:
转载上述内容请注明出处并加链接。上述内容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的观点,与中国电子商会官网的立场无关。如有任何疑问或了解更多,请与我们联系。电话:4008 900 668 邮箱:service@cecc.org.cn

中国电子商会 China Electronics Chamber of Commerce
京ICP备13044805号
电话:010-68256762  E-mail:service@cecc.org.cn
Copyright CECC.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博兴六路17号院1号楼3层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55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