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教育》蓝皮书发布:人工智能价值认识两极化
新京报 | 来源:新京报 浏览次数:1359
摘要:

11月10日,《人工智能+教育》蓝皮书正式发布。记者了解到,该书由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编制,全书分十章,梳理了人工智能+教育的典型场景、发展趋势,提出了五个典型问题和建议。

  11月10日,《人工智能+教育》蓝皮书正式发布。记者了解到,该书由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编制,全书分十章,梳理了人工智能+教育的典型场景、发展趋势,提出了五个典型问题和建议。

  AI将使未来教育发生重大变革

  “人工智能技术将使未来教育发生重大的结构性变革……”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在会上表示。据悉,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应当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

  基于对教育领域需求的分析,蓝皮书指出,“人工智能+教育”包括教育环境、学习过程支持(如智能学科工具、智能机器人学伴与玩具等)、教育评价(如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智能评价、心理健康检测与预警等)、教师助理、管理与服务等典型应用场景。

  根据蓝皮书,未来教育要关注人机结合的制度体系与思维体系、关注核心素养导向的人才培养、关注学生的灵魂和幸福、关注个性化、多样性和适应性的学习、关注人机协作的高效教学等五个方面。余胜泉认为,虽然具体变化形态是多样的,但这些方向是确定的。

  “人工智能+教育”存在难题

  蓝皮书提出,“人工智能+教育”尚处初始阶段,真正实现教育变革尚有难题待解。

  一是智能技术层面上,人工智能教育技术尚未成熟,目前市场上很多产品仍不够智能,存在学习数据稀疏、学习模型以偏概全等问题;

  二是应用领域层面上,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的结合还不够紧密,目前大多数产品仅关注自适应学习的单一狭窄领域,对学生成长、综合能力发展、身心健康等方面关注较少;

  三是不同教育系统、平台间的数据没有开放和共享,信息孤岛现象严重,难以采集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数据;

  四是智能决策层面上,单一的智能算法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教育场景,有以偏概全的风险,需要多个智能系统联合决策,加强人工干预,并实现人机联合决策;

  五是人工智能的价值认识存在两极化,既有对人工智能全盘肯定也有全盘否定,实际上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应强调人机协同,不高估、也不低看。

  对此,蓝皮书给出了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建议,包括消除数据壁垒,合理、平衡利用数据来发展教育智能;避免人工智能强化应试教育,改变以“讲、测、考、练”为核心的应用现状;开展跨学科研究,推进教育学、信息科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协同攻关;大型企业和研究机构要多开发开源组件库和算法库,对中小型企业开放,实现人工智能服务人人可用;推广智能教育试验示范,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示范区建设等。

特别声明:
转载上述内容请注明出处并加链接。上述内容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的观点,与中国电子商会官网的立场无关。如有任何疑问或了解更多,请与我们联系。电话:4008 900 668 邮箱:service@cecc.org.cn

中国电子商会 China Electronics Chamber of Commerce
京ICP备13044805号
电话:010-68256762  E-mail:service@cecc.org.cn
Copyright CECC.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博兴六路17号院1号楼3层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55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