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人工智能+教育》蓝皮书正式发布。记者了解到,该书由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编制,全书分十章,梳理了人工智能+教育的典型场景、发展趋势,提出了五个典型问题和建议。
AI将使未来教育发生重大变革
“人工智能技术将使未来教育发生重大的结构性变革……”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在会上表示。据悉,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应当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
基于对教育领域需求的分析,蓝皮书指出,“人工智能+教育”包括教育环境、学习过程支持(如智能学科工具、智能机器人学伴与玩具等)、教育评价(如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智能评价、心理健康检测与预警等)、教师助理、管理与服务等典型应用场景。
根据蓝皮书,未来教育要关注人机结合的制度体系与思维体系、关注核心素养导向的人才培养、关注学生的灵魂和幸福、关注个性化、多样性和适应性的学习、关注人机协作的高效教学等五个方面。余胜泉认为,虽然具体变化形态是多样的,但这些方向是确定的。
“人工智能+教育”存在难题
蓝皮书提出,“人工智能+教育”尚处初始阶段,真正实现教育变革尚有难题待解。
一是智能技术层面上,人工智能教育技术尚未成熟,目前市场上很多产品仍不够智能,存在学习数据稀疏、学习模型以偏概全等问题;
二是应用领域层面上,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的结合还不够紧密,目前大多数产品仅关注自适应学习的单一狭窄领域,对学生成长、综合能力发展、身心健康等方面关注较少;
三是不同教育系统、平台间的数据没有开放和共享,信息孤岛现象严重,难以采集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数据;
四是智能决策层面上,单一的智能算法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教育场景,有以偏概全的风险,需要多个智能系统联合决策,加强人工干预,并实现人机联合决策;
五是人工智能的价值认识存在两极化,既有对人工智能全盘肯定也有全盘否定,实际上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应强调人机协同,不高估、也不低看。
对此,蓝皮书给出了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建议,包括消除数据壁垒,合理、平衡利用数据来发展教育智能;避免人工智能强化应试教育,改变以“讲、测、考、练”为核心的应用现状;开展跨学科研究,推进教育学、信息科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协同攻关;大型企业和研究机构要多开发开源组件库和算法库,对中小型企业开放,实现人工智能服务人人可用;推广智能教育试验示范,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示范区建设等。
特别声明:
转载上述内容请注明出处并加链接。上述内容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的观点,与中国电子商会官网的立场无关。如有任何疑问或了解更多,请与我们联系。电话:4008 900 668 邮箱:service@cecc.org.cn
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加速发展,智能手机正在拥抱这一新机遇。苹果、三星、华为、荣耀、vivo、OPPO、小米、魅族等企业纷纷布局AI(人工智能)手机,推动AI技术在手机行业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2024-03-20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人工智能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量,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我们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必须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应用场景丰富的独特优势,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学技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应用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2024-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