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
不妨用土木工程的视角来看待AI产业
OFweek人工智能网 | 来源:OFweek人工智能网 浏览次数:1327
摘要:

人工智能产业雷声大、雨点小,AI正遭遇商业落地之痛,是业界人士的共识。

  过去一年,各行各业对人工智能期待值很高,各种应用层出不穷,但收获却很少。2017年中国AI创业公司获得的累计融资超过500亿元,但2017年中国AI商业落地100强创业公司累计产生的收入却不足100亿元,90%以上的AI企业亏损。

  人工智能产业雷声大、雨点小,AI正遭遇商业落地之痛,是业界人士的共识。

  目前对于实际应用场景来说,人工智能只是辅助手段,而不是决胜力。比如出行方案规划,人工智能提高的只是人工效率,巨大的经济效益源于原行业的潜力,而真正的人工智能产业的产值并不高。一方面是因为应用门槛大幅降低,过去企业探索应用场景时需要深厚的数学统计技术,但随着人工智能开源软件的普及,企业只需基于国外研究的工程进行复制。

  人工智能产业缺乏的不是算法,而是如何更好地转化成工程手段,人工智能太高深了,为人所知的有自动驾驶、医疗等应用场景,其实最普通的土木工程领域,也需要人工智能技术的变革,但是这些小的应用场景很少有人关注。

  其实并不需要团队专门为某个细分的场景定制人工智能算法和系统,完全可以用土木工程的思路,把一套人工智能系统分解成不同模块,进行标准化,就像螺丝和螺母,可以在不同的工业领域根据需求进行组合,“即插即用”,使它能够覆盖不同需求的工业领域。原始数据在一开始就要考虑应用场景需求,建立机器学习的标准方法库,在不牺牲算法性能的前提下,将人工智能算法、数据处理模型或是系统框架进行高度模块化设计,分步实现各个功能,使它可以支持不同的应用需求。如Petuum即将推出的AI医疗系统,可以模块化成医疗图像的识别和解读、病例解读、药物推荐等,和医生的工作流程相匹配,医生就可以通过组合的方式各取所需。

  用土木工程的视角来看待人工智能产业,它的实验方法应该符合工业标准,可以被重复理解和使用,而不是把它当成艺术品一样观赏,更不能闭门造车。

特别声明:
转载上述内容请注明出处并加链接。上述内容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的观点,与中国电子商会官网的立场无关。如有任何疑问或了解更多,请与我们联系。电话:4008 900 668 邮箱:service@cecc.org.cn

中国电子商会 China Electronics Chamber of Commerce
京ICP备13044805号
电话:010-68256762  E-mail:service@cecc.org.cn
Copyright CECC.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博兴六路17号院1号楼3层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5504号